(一)發展目標
到2025年,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初步建立,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40億元,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5%以上,新增銷售超億元企業2家,新增省J及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家。圍繞城市安全、工業應用、環境監測、農林畜牧等L域,開展融合創新應用,培育15個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。推動人工智能人才和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集聚,培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或智能制造L軍服務機構2家。
(二)發展方向
圍繞基礎支撐層、技術產品層、應用示范層這三大產業鏈L域,加快技術研發與產業化,推動產業集聚發展,多面提升產業層J和規模。
(三)主要任務
一是加快關鍵技術創新突破。開展深度學習、AIGC等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。圍繞人工智能底層硬件制造技術以及機器學習、自適應感知、新型交互模態等關鍵應用技術開展攻關。加強多樣化的智能產品和應用軟件平臺的研發與產業化。二是推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。加強企業引育,提升主體創新能力。發揮各板塊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,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創新園區載體建設。三是加快智能場景融合應用。深化“AI+制造業”場景應用,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制造業轉型升J中的支撐效能,推動我市“產業智能化”發展。多面加強人工智能與政務、城市治理、交通、安防等L域的融合應用水平,不斷推進“智慧宜興”建設。推進人工智能在民生、教育、文化等L域的創新融合應用,提升社會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感知度與參與度。四是構建出色創新發展生態。深入實施“太湖人才”和“陶都英才”計劃,強化產業人才支撐。加強人工智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,為人工智能深度廣泛應用提供支撐。通過成果展示、產業對接等交流活動,搭建溝通平臺,拓寬合作渠道,激發創新活力。
附件:關于印發《宜興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(2023-2025年)》的通知

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400億元,帶動相關產業規模4000億元,無錫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231億元,增長21%,人工智能核心企業87家,泛人工智能企業近1000家
平臺企業以及與平臺企業合作用工的企業,與依托平臺就業并形成勞動關系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,可以就計件單價,訂單分配,抽成比例,職業傷害保障等內容開展集體協商
對經營者不執行政府指導價,政府定價的行為,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,情節較重的處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的罰款
蘇政發〔2022〕44號,江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,總值比重達到13.5%左右;提出七大重點任務,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創新平臺
蘇政發〔2022〕44號,明確了推進數字政府高質量建設的幾大任務,推進一網統管,升級省一體化綜合監管平臺,提升全網全域態勢感知和安全防護本質能力
南京都市圈范圍:面積2.7萬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約2000萬人,到2025年,人均GDP超過15萬元,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
實現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重點行業全覆蓋,建成3至5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;建設不少于12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,標識注冊量、解析量和融合應用規模化增長
蘇州生物醫藥、連云港石化、常州高端裝備、宿遷紡織纖維等重點產業集群項目明顯增多,一批核心技術攻關、解決進口替代的新項目納入清單
《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技術指南》在總結滬寧高速、五峰山高速、蘇臺高速等一批智慧高速公路試點示范經驗的基礎上,以需求和目標為導向,提出了智慧高速公路的發展目標、建設原則、總體架構和主要內容
蘇政辦發〔2020〕71號,明確江蘇省圍繞建設數字經濟強省,著力實施數字設施升級、數字創新引領、數字產業融合、數字社會共享、數字監管治理、數字開放合作六大工程
到2022年末,蘇州市智能制造發展關鍵技術裝備進一步突破,規模以上裝備產業總產值將達1萬億元左右,高端裝備占裝備產值比重保持在40%以上
提出到2022年:引進培育2-3家國內領先且具有核心技術的區塊鏈龍頭企業;建成8-10個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;